影像遊樂

影像是玩物嗎?在香港,從電車巴士的車身廣告以至有名的霓虹燈,這些影像不但為城市帶來色彩,亦彷彿在招呼你的眼睛玩耍——當玩物走出平面世界,將會產生什麼可能性?好玩日日收集屬於香港的影像故事,從漫畫、插圖、遊戲手冊、文具以至角色玩具,帶領大家認識影像如何組成、反映,甚至發揚香港充滿活力的文化和個性。Miroslav Šašek有名的兒童繪本旅遊書《This is Hong Kong》刻畫1965年的香港,50年後面世的中文版以《從前,有個香港》為名,點明城市如何在影像中留存;蘇勳的《Travel Master In HK》,以充滿懷舊色彩的時空穿梭角色玩具,為影像賦予另一層玩樂解讀;Stella So的《粉末都市》鉅細無遺地記錄香港消失的事物,以此作為急速改變中的城市識記;與此同時,Alien Cat手製刻上香港事物的橡皮印章,如街道物件、交通工具……手作J同樣以印章承載香港過去與現在、有形與無形的文化,二者皆印下香港記憶與個性的憑據;麥震東的《香港定格》則詰問城市內涵,以苦樂參半的筆調向Šašek筆下的香港致敬。

這些戰後及97後的故事,均由香港獨有的人物角色組成,承載了香港人的集體不安和幻想:王澤的《老夫子》自1962年誕生後,成為工業化香港的大眾精神食糧,Awesome Toy則將他化身機械人,留傳後世;黃玉郎的武打漫畫《小流氓》和《龍虎門》,造就仿若黑道版李小龍功夫英雄的兄弟主角,如今由壹工房以搪膠形式再現。

除了紙本,數碼亦進軍搪膠,如LeeeeeeToy的《Leeeeeemoji系列一及二》顏文字公仔; Benny Lau的《We Wish》插畫書,則叫讀者手指指將書中動物點出生命力;UUendy Lau的《Stone, Branch & Leaf》以萬物有靈的態度,從自然提取溫暖;日本平面設計大師駒形克己的《Play with Colors》、《Walk & Look》和《What Color?》,叫我們重新發掘影像觀看及玩樂的方式;Pill & Pillow的《Squiggle》利用互動平板電腦程式,將顏色繪畫拓展至聲音領域;4M的《塗鴉機械》則將生產影像的工作交給玩具,成為這場影像玩具歷程的最佳總結。

瀏覽所有展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