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體遊樂

可隨心操縱的迷你原始人、玩偶和公仔,不啻是身份認同和社會地位的結晶,反映了人類內心戀物和偶像崇拜的恆久情感。不論是設計師玩具或軟質搪膠公仔,在香港一代代創作人的努力下,成功奠定香港在國際玩具界中的席位;在起落不定的社會大勢中,吸取養分或帶來啟發。各式各樣的造型和世界觀,可分為時裝及動作兩大流派,亦隱隱呼應了影像遊樂中的公仔故事。

Hasbro的特種部隊曾經在香港製造。出於懷念,一眾收藏家化身愛好者,將90年代的動作公仔改造為本土英雄人物。蘇勳的李小龍系列,以他經典的死亡遊戲黃色連衣身形象,打造其12吋公仔。Enterbay手工精美的《黃飛鴻》,象徵了收藏市場的蓬勃;他的法國殺手角色《Léon》,則交到中國工廠匠人手中雕琢。當第一代的設計師著意重現家傳戶曉角色,Michael Lau所打造的本地品牌Anodize則另闢蹊徑,1999年在香港藝術中心展出9912吋《Gardener》街頭公仔的展覽,開啟了藝術玩具的先河;他不斷突破自己的精神,亦反映在日後的《Crazysmiles》作品。蘇勳在2001年與演員李璨琛合作打造《Estate系列》,重現公共屋邨成長回憶中的熟悉面孔;d852系列 《牛榮》,亦同樣為搪膠帶來呈現社會百態的功能。

4D Master x Jason Freeny的《Brick Man Funny Anatomy 活現了樂高的疊疊磚系統,令膠磚成為身體的一部分;在無限變裝可能之中,突顯了獨立個性在社會規範中的重要性。與此同時,Kubrick的《Customize 2 (Girls) 》女裝遊戲套裝,以玩味包裝訴說個性的不可能;李惠珍的《13點》漫畫中多變的時裝,成為解放70年代女性身體與生活方式自主的工具——不少人更動手縫製漫畫服飾穿上身; Bandai的《星夢學園》閃卡,透過偶像及時裝短片和全息成像遊戲,令時裝配搭遊戲更上一層樓;而香港設計中心的設計#香港地「數碼龐克號」創意時尚體驗的項目,則利用時裝公仔進行角色扮演。

不同類型之間的交錯重疊,為身體遊樂故事帶來更多流動性——而刻下的軟質搪膠公仔(sofubi)設計師,正以「我」作為創作原點。早上別哭的《小熊阿福》和《軟糖小熊阿 令美夢成真;《打和怪獸》是超級英雄與怪獸對戰的裁判;《莉莉安》則與小狗《咇咇》一起守護她所居住的森林。LeeeeeeToy亦帶來故事連場,鼓勵玩家享受單純的娛樂:《Sense Party乃名符其實的感官派對;《Mini Earthly Mix & Match Fun Kit》和《」Don’t Worry, Be Earthly” Comic》卻帶來相反訊息;《SeeSee in Wonderland》的雙頭小孩,可以做到所有現實小孩不能做的事!

瀏覽所有展品